
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,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?”
.
当代著名思想家、《米歇尔·福柯传》作者
迪迪埃·埃里蓬切身之作
出版后即在《世界报》《自由报》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
.
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
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
.
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?
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
而在教育制度、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
.
这是“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”
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
🐜 编辑推荐
◎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,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
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、思想家、社会学家迪迪埃·埃里蓬,已出版十几种著作,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,也包括此书。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,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,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,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,在普通读者眼中,是深入浅出、令人...
迪迪埃·埃里蓬(Didier Eribon,1953— ),法国哲学家、社会学家、思想史家,法国亚眠大学哲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,美国伯克利大学、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、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客座教授,在哲学、文学、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已出版十几种著作,很多作品被认可为经典,如《米歇尔·福柯传》《回归故里》《少数派道德》《逃脱精神分析》《亦近,亦远——列维-斯特劳斯谈话录》等,被国际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。
> 全部原文摘录
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
托尔斯泰笔下的彼得堡似乎永远沉浸在灯火辉煌的长夜之中,有永远开不完的舞会,有着窗外漫天飞雪,有1812年的大彗星,有荣耀和人性的思虑。 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,彼得堡更像是个摇摇欲坠的垃圾堆,散发着难以言喻的臭味,那是残酷的生活搅碎挣扎的底层人民时发酵的恶臭... (展开)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
这是一本让我数度哽咽的书,几乎每一行字都能引起我的共鸣,不仅是社会生存状态的不平等,还有如何处理逃离与回归故里的矛盾,如何把对过去的疏远与恨意慢慢放下。这是一本探索“我是谁”的书。 一、 原生家庭与分离的忧郁 在作者逃离家庭与故里以后,他努力摆脱原来的那个身份... (展开)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
回到老家不久后,我便在豆瓣推荐中看到了迪迪埃·埃里蓬的这本《回归故里》(要感谢神奇的大数据?😓),其中部分推荐语这么写的: “我曾经以为,”迪迪埃·埃里蓬说,“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,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,重新创造自己”——在回顾了那段逝... (展开)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
“当我们身处在平民阶级时就会很容易感受到阶级的存在”、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,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?” 《回归故里》这本书既是一本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的学术著作,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,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,在普通读者眼中,是深入浅出、令... (展开)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
阅读完《回归故里》作者迪迪埃对过往的回忆,我不禁想起了以往对于不同阶层的认知。 我出生于普通家庭,小学时就发现了我跟同学之间的差异。这种差异并不是来源于成绩上的差异,而是认知上的差异。我其中一个同学是班主任的女儿,她小学四年级开始跟同学谈论《泰坦尼克号》,她... (展开)> 更多书评 95篇
2020-12-22 16:46 29人喜欢
Saltimbanques (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)
2020-08-25 10:36 9人喜欢
哭之笑之 (君子不器。)
2020-07-11 17:02 8人喜欢
14 有用 牧羊的水鬼 2020-07-27
一本诚实的自我解剖之书,将个人的羞耻感受(出于阶级、出于性向)作为一种社会性病症,来观察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秩序和历史,以及早已高悬于个人命运之上的社会判决。而人生是一场改变自己的劳作,这个暴力的世界,永远随时会击败我们。
9 有用 Kopi Luwak 2020-07-22
连着一口气读完。里面提到的亲情、同性恋、政党、知识分子、失去与获得等多维度话题的探讨都十分的深刻与真实,并且很有文学性。特别是对一些特定群体一定要承受文化与社会厄运的追问,“但我们又做了什么?”,对于这些问题,这些是唯一的答案:社会裁决的独断专行和它的荒谬性。就像卡夫卡在《审判》中写的那样,我们不可能找到宣布这一判决的法院。它没有具体的地址,它并不存在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,判决早已生效。以及作者在... 连着一口气读完。里面提到的亲情、同性恋、政党、知识分子、失去与获得等多维度话题的探讨都十分的深刻与真实,并且很有文学性。特别是对一些特定群体一定要承受文化与社会厄运的追问,“但我们又做了什么?”,对于这些问题,这些是唯一的答案:社会裁决的独断专行和它的荒谬性。就像卡夫卡在《审判》中写的那样,我们不可能找到宣布这一判决的法院。它没有具体的地址,它并不存在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,判决早已生效。以及作者在终章结尾时所发出的感慨:我在遗憾自己任凭这个暴力的世界击败自己,就像它曾击败父亲一样。引起强烈的共鸣。 (展开)
20 已投票 57 2020-07-27
可以说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反思之书。不仅在于作者把自己对家庭对阶级对性取向的经验翻捡出来,而且里面列举的文献和学者,也完全是一般学生进入批判理论的经典路径。这两方面都有强烈的映照感。但也正因如此,不满足和怀疑就更深,这些书本层面的构造和反省,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策略,到底有几分改变,在书中只留下异常微弱、迟缓和自我宽慰的印痕。
12 有用 雾与 2020-08-21
我妄想从这本书能找到共鸣,但是我很失望。前半本书还能找到一点思想的共通处,但是后面越发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自私本性。我知道每个人都是自私的,但是他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完全得益于家庭的支持与援助,可能有他的天赋所在,但如果没有钱,他就会变成他所厌恶的底层劳动者一样。他的忏悔并没有让我觉得真诚,他以一种时间久远的借口来试图忘却那时自己的所作所为,而且他后来试图弥补的也寥寥无几。他想尽可能的耗尽一切,然后摆脱... 我妄想从这本书能找到共鸣,但是我很失望。前半本书还能找到一点思想的共通处,但是后面越发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自私本性。我知道每个人都是自私的,但是他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完全得益于家庭的支持与援助,可能有他的天赋所在,但如果没有钱,他就会变成他所厌恶的底层劳动者一样。他的忏悔并没有让我觉得真诚,他以一种时间久远的借口来试图忘却那时自己的所作所为,而且他后来试图弥补的也寥寥无几。他想尽可能的耗尽一切,然后摆脱掉他的家庭,他成为了一个他梦想中的知识分子,但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,并且可以说他亏欠太多。而且后半部分花大篇幅强调自己与家人zz观点的不同,这难道不仍是一种摆脱心理吗?如果学到的知识让我们自己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态度,我觉得他根本不配学习,是他玷污了知识。我竟然还在读他的书,真的是要马上卖掉才好。 (展开)
7 有用 邓安庆 2020-11-21
如此坦诚深刻的自述书,读来很有共鸣。沉入自己的记忆中,书写在自己阶级身份提升过程中的感受到的痛苦,以及羞耻。痛苦与羞耻,表面看来是自己个人选择的原因,深入剖析却能看到阶级在个人生命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社会如此隐蔽巧妙地淘汰一个阶级的人,从而更加稳固上层的统治。而要跨越阶级,碰到的挫折、屈辱,是那些一生来就拥有的人无法想象的。